-
来源:【黑龙江日报】
视频加载中...
从巴彦县城出发,向东北方向驱车18.5公里来到壹台山(骆驼砬子)脚下。顺山路上行不远,在一处红砖铺设的平台上,耸立着“玉皇庙抗联活动旧址”石碑。石碑一侧泉水清流,沿山势而下,清幽静雅。这里见证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抗联故事。地下交通员赵春霖忠心报国,把美名和忠魂留在青松翠柏之间。
玉皇庙遗址
巴彦县素有“将军故里,英雄之乡”的美誉,不仅走出了20余位共和国将军,更在中国东北抗日斗争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1932年,抗日民族英雄张甲洲在这里组建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成立较早、规模较大的抗日武装力量巴彦游击队(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江北独立师师长、抗联11军副军长等职,1937年8月28日牺牲,时年30岁),点燃了松花江北岸的抗日烽火。巴彦东北部山区的壹台山(骆驼砬子)以其独特地形和险要地势,成为抗日武装天然的屏障和根据地。
1920年,31岁的道士赵春霖(人称赵老修)来到骆驼砬子东砬子(旧称玉皇顶)。靠着仅存的废弃木板房,他倾尽化缘所得,沿陡峭石壁开凿石阶,历尽艰辛,将简陋居所改建为砖瓦结构的道观,取名月台石院,当地俗称玉皇庙。
1938年,在民族危亡之际,赵春霖毅然投身抗日洪流,秘密加入东北抗联第三军十二支队,成为一名地下交通员,依托玉皇庙建立起重要的抗联秘密联络站。
石刻遗迹
赵春霖以道士身份作掩护,挎着写有“壹台山慈善”字样的青布兜,以化缘之名,行抗日之实。他利用走村串户的便利,巧妙地为抗联搜集和传递日伪情报,筹集并转运抗联急需的粮食、棉衣、煤油、药品等生活给养和军用物资。他凭借识文断字的特长,通过为百姓书写家信、对联等方式,暗中积极串联爱国志士,不断壮大抗日力量,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斗争,助力抗联队伍度过那段最艰苦的岁月。
1943年,在日伪制造的“巴木东事件”(又称“巴木东大检举”)中,赵春霖真实身份暴露被捕,被关押于哈尔滨道里监狱。几次审讯中,他受到严刑拷打,但始终咬紧牙关坚贞不屈。1944年,赵春霖被残酷折磨致死,终年55岁。
1985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追认赵春霖为革命烈士。玉皇庙在赵春霖被捕后被日伪捣毁,但其承载的抗联记忆永不磨灭。2014年11月28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将玉皇庙抗联活动旧址与西驼峰抗联活动遗址合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玉皇庙抗联活动旧址及其所在的壹台山已成为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国防教育的生动教材。残存的登山石阶、石刻遗迹,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聆听那段历史深处的回响,传承红色基因,赓续抗联精神,激励后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通讯员:李林明;记者:李飞 王志强;摄影:李飞 王志强;视频:李飞 王志强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本文来自【黑龙江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