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吕宝强
未来如何发展才能将台山市升至5000亿GDP?
台山市作为江门市的重要县级市,拥有显著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资源和深厚的侨乡文化基础。但要将GDP从2023年的547.4亿元提升至5000亿元,需制定系统性战略规划,结合当前发展基础与未来潜力,分阶段推进以下关键举措:
一、明确核心产业方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1. 强化制造业支柱地位
做大做强四大产业集群:聚焦金属新材料、汽车零部件、清洁能源和食品加工四大百亿级产业,力争到2030年各集群产值突破千亿级。例如,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已形成225.62亿元产值,需通过技术创新(如国家级创新平台)和产业链延伸(如新能源汽车配套)提升附加值。
培育新兴产业:依托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的交通红利,布局新型储能、海洋装备、智慧农机等新兴领域,吸引如海斯比深海装备制造等高端项目落地。
2. 推进“园区再造”与平台建设
扩容产业园区:将台山工业新城、广海湾经济开发区等省级平台面积扩展至千亿级规模,提升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能力。例如,台山工业新城已入驻750家企业,年产值超500亿元,未来需优化产业链配套和智慧化管理。
深化港澳合作:推进香港·江门绿色产业园、澳门青创基地等项目,吸引港澳科创成果转化,打造跨境产业链。
二、优化交通与区位优势,激活“大桥经济”
1. 构建立体交通网络
依托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深江高铁等“三通道”,将台山纳入大湾区“1小时经济圈”。例如,黄茅海通道通车后,台山至港澳物流成本降低30%,推动农产品出口和旅游客流增长。
加快鱼塘港码头、深水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海运能力,服务临港产业和海洋经济。
2. 发展枢纽经济与物流中心
在广海湾开发区建设区域性物流枢纽,联动珠海、粤西,承接大湾区核心城市产业外溢。例如,冷链物流企业已通过黄茅海通道扩大港澳市场覆盖。
三、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释放县域经济潜力
1. 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依托“台山蚝”“台山青蟹”等地理标志产品,发展预制菜和冷链加工,建设国家级现代渔业示范区。2024年台山生蚝产值达2.1亿元,未来可向10亿级目标迈进。
推动“广东第一田”与北大荒集团合作,提升粮食产量和智慧农业水平。
2. 全域旅游升级
整合川岛宿集、那琴半岛等资源,打造“滨海+侨乡+生态”旅游线路,目标2030年旅游收入突破200亿元。2024年台山旅游收入47.29亿元,增长潜力显著。
四、创新驱动与人才战略
1. 强化科技赋能
支持企业技改,力争每年引导60家以上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争取省级技改资金支持。例如,台山已有200家高新技术企业,需进一步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基地,聚焦新材料、海洋装备等领域的技术突破。
2. 吸引高层次人才
通过“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校企合作基地等平台,引进博士、博士后及产业领军人才,目标每年新增高层次人才200人。
五、时间安排与政策保障
1. 分阶段目标
短期(2025-2027年):GDP突破1000亿元,重点完成产业园区扩容、交通网络优化和重大项目投产(如金桥绿色铝合金项目)。
中期(2028-2030年:GDP达2500亿元,新兴产业占比超30%,形成4-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长期(2031-2035年):GDP突破5000亿元,建成大湾区西岸核心增长极,实现全域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
2. 政策支持
落实“百千万工程”专项资金,优化土地供应(如2025年307亩工业用地保障)。
推出“侨助百千万”行动,吸引侨资参与产业发展,2023年已获侨捐4689万元。
六、提升全民收入的关键路径**
就业扩容:通过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每年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以上,重点吸纳农村劳动力。
技能培训:联合技工学校开展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在智能制造、旅游服务等领域的技能水平。
集体经济改革:推广“村企合作”模式,如桂水村旅游开发,带动村民分红和农产品销售。
结语
台山需以“大桥经济”为引擎,以制造业升级、农文旅融合和科技创新为支柱,通过分阶段目标与政策保障,逐步实现GDP跃升。同时,需注重城乡均衡发展与民生改善,确保经济增长惠及全民。这一路径既需政府统筹规划,也需企业、侨胞和居民共同参与,方能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江门经济# #台山风景# #台山商业机会# #台山设计# #台山画线#













